聚光灯213期 | “深圳故事”演讲者高少康:设计连接生活

  4月15日晚,2023深圳首届“深圳之夜”启动仪式暨惠州站演讲分享成功举办。靳刘高设计合伙人、香港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深圳设计周联合策展人高少康演讲时表示:设计连接生活。

  以下是高少康演讲的文字实录:

  我是高少康,也是靳刘高设计的合伙人。这几年,大湾区已经变成一个大家都很熟知的词语。从以前的珠三角,变成现在一个庞大的行政体系,我这几年也经常被媒体称为“大湾区哥哥”,因为我生在广州,在香港长大,然后来到深圳发展现在的事业,所以大湾区是一个充满了机会,也是一个在文化上互相融合的地方。

  我今天在“深圳之夜”想说的主题,就是深港体会与融合共创,更多地想讲一讲,我从香港来到深圳发展自己的体会。我其实是2008 年就已经来到深圳,可以说很多年了。我刚来到的时候,普通话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好,虽然现在也不是很标准,但是很流利。那个时候可以听到很多地方的语言,特别是北方的客户说话,我真的跟不上,好像每一个字都知道,但加在一起,就一脸懵,都听不懂了。

  有个很经典的故事,客户经常说,“设计要大气”,那什么叫大气呢?这个词在香港其实是没有的,难道叫“big gas(大的气体,记者注)”?在香港,包括我问过一些台湾的朋友,在我们的语境里没有“大气”这两个字,因为在香港,我们做的是小而精致的事情。比如说在一定规模的商用环境与空间中,把服务做好,把东西做得很精致。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一个文化差异,当然有方方面面,有一个很大的对比,就是环境、语境的不同,而导致了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其实是有差异的。

  另外一句让我头疼的话是,我问甲方,对这个设计有什么意见,他说“设计不够眼前一亮”,多亮才叫亮?这个就很虚,中国人讲话都挺含蓄的,所有的表达都很委婉。

  于是,我就想到通过一个符号来表达“眼前一亮”。几年前,我在我们公司的走道上做了这样一个符号,“眼前一亮”,很有视觉差的一条走廊。当你用手机找到投影的那个点,就能看到很完整的符号,就能拍到这个“眼前一亮”的图案。

  做设计都是讲故事的,设计必须要找到一个准确的焦点,才能让人眼前一亮。这慢慢变成了我个人的符号,我觉得生活是创意的全部,怎么找到这个焦点,怎么掌握文化语言中的不同,找到合作的契机,必须要共情才能做共创。来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国家的讲者,来到一个地方,很重要的就是找到和这个地方共情的点,才能在这个地方发光发热。

  几年前,媒体记者问我,如何用一个词来形容深圳,在我脑中浮现的是一张图,就是“爆炸”。这张图很多深圳人都很熟悉,这是在蛇口改革开放的第一炮。从这里开始,深圳快速地发展起来。深圳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深圳,就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深圳发光发亮的基础是“搞钱”的驱动力,它是一种积极的驱动力,多多少少定调了这个城市。它很有活力,不停地在发展。

  2011年,刚来深圳不久,我做了这样一个设计,这是深圳的“深”字,中心发散的点,那时候还没有大湾区,我想通过这样一个图来表达,深圳未来是珠三角中心发散的力量,英文就是“SHEN-ERGY”。

  那个时候这个想法还有点超前,表达还有些欠缺。几年之后还遇到了一个机会,就是深圳环球设计大赛,它是市政府举办的深圳设计周,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去统筹这个设计周。这个大赛是向全球收集方案,再去表达创意,它代表深圳发展的力量、年轻的力量、创新的精神。我本身就是做logo(符号,记者注)设计的,就将它们融汇起来,做了环球设计大赛的标志。它也代表了放眼世界,同时让世界看见的理念。

  另一个故事是,有一天,警察叔叔上门了,我挺紧张的。他们是出入境管理处的领导,觉得我们有些创意很好,想做一些深港设计项目的尝试,希望我们做一个办证大厅的设计。我们一开始也不知道怎么做,就说“阿sir,我们交个朋友,出个方案,如果你们接受,我们就接着做下来,你们不接受,我们就做个朋友。”我们想做一些自己想法的设计,很顺利,我们一稿就过了,我也挺意外的。

  这次的设计作为一个公共的窗口,也代表着深圳的精神,城市的进步是基于它对人民的尊重。这次的设计是一个自助办理大厅,里面会有一些自助的柜员机,外面有帮助做登记的服务小屋。后来这个设计受到他们的重视,给很多领导介绍我们这个方案,这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合作的开始。

  这是一个小插曲,给了我和政府部门合作的信心,也给予我们很多机会,之后和公安机关也有很多合作,例如香蜜湖的办证服务大厅,以及一些与公安机关拓展到外地的合作。

  合作是要产生价值的,首先是商业价值,再进一步就是把它变成可以引领行业的创意,并通过合作提升行业价值。这些年我们做了很多项目,比如深圳商务、深圳机场的形象,民间品牌的茶叶、书店等。这些年,我们一点点地了解这个城市,了解它的文化背景,通过共融共创做出了许多关于城市的设计。

  我们作为开始在这个行业有些积累的人,开始去想怎样把行业的价值再推动,影响更多的人,做一些有社会价值的活动。前两年,受到市委宣传部的委托,希望去集聚湾区的力量,把设计做得更好。所以受邀成为了深圳设计周的联合策展人,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让我以行业、社会的维度思考城市需要怎样的设计周。

  带着这样的理念,我们提出带着设计去解决问题。通过4 个策展人的资源去聚拢,我主要负责去聚拢香港和国际上的一些资源,打造这个设计周,举办了一个跨越两个星期的设计周,在里面我邀请一些国外的设计师共同去参与,比如有活跃于马来西亚的设计师来这里做一些有公共互动的设计,香港的设计师袁文涛做了一些可以让小孩也玩得很开心的空间,香港的建筑设计师叶小卡做了一个通过平面展示深圳与香港地铁的连通。

  我也在深业上城连接笔架山的这条廊桥上邀请了另外一位设计师,做了一个现代版的流水席,有一条水系上放了点心,让行人可以喝茶交流。在这个活动照片里有几人上世纪7、80年代就来深圳的,他们坐在这里很感慨,说现在深圳变得非常不一样,有这样好的设计,让市民可以欣赏、互动。

  我自己也和小朋友共创了一组花灯,小朋友画了许多角色,结合非遗的灯笼的工艺,把它组合起来变成花灯,作为一棵生命之树,代表创意的共同性。最后一句话总结今天讲的内容,我想引用德国诗人席勒的一句话:“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类所共有的东西。”

  编辑 陈晓玲

  (作者:晶报记者 徐黛茜/文 丘禹舜/图)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