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很多的人都是饱读诗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中状元,进入宫中,赢得一冠一职。在当年晚清的考场中,也有发生了一件趣事,这是有关科举考试的事情。

在实行科举制度的阶段,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奇葩的现象,并不是一如既往的严厉,也曾经出现过考官当场作弊,包庇行为等都是有存在的,而且还有的考官直接内定考生,这些现象一直存在。
不过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考试考到的内容有很多,除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还会与西方国家的相关知识有关,比如清朝末年,打算新招收一批新生,于是出的考卷作文命题为“项羽拿破仑论”,只可惜当时的拿破仑在民国时期的时候并不出名,所以不是所有人都对之了解的。

这个作文题目十分的新颖,在2000多年前的楚霸王项羽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那时拿破仑在中国民间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于是导致当中就有一个考生,根本不知道拿破仑是何许人,他对“拿破仑”一点也不了解,那么他怎么解这一道作文题呢?
面对这样子的问题,考生也是没有办法,抓耳挠腮腮想了许久,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可是没有办法,考试还在进行,时间飞速的流逝,他只能做的一个选择,就是将“拿破仑”,直译,何必非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写此作文,考生写的第一句话就是:“夫项羽,乃拔山盖世之雄,岂有一破仑而不能拿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项羽如此的英勇盖世,力大无穷,怎么可能会拿不起一个破轮子呢?考生是直接把拿破仑当作是一个轮子,他的意思是说项羽如此的强悍,怎么可能会拿不动一个轮子?对项羽是直接夸赞,称之为大才小用,而后接着说:“非不能也,实不必也。”
考生的意思认为,是项羽根本没有这样子的必要,可见在考生的想法中,项羽的形象是如此的,值得他敬佩。

后来考生全篇围绕着项羽拿起轮子的事情展开,他认为一个破轮子能有多大多高呢?就算挡了去路,善于如此的高大威武,也能够直接骑着马一跃而过,根本不需要多此一举下马改下马将其移开再赶路。
他认为这是一种多此一举的行为,然后又假设说这是区区一个破轮子,根本不需要项羽亲自动手,可谓是将项羽拿走,整一个事情形容的有头有尾,最后他还总结出来,他认为项羽不需要去拿“破仑”。

其实不管这位学生最后有没有被入选?但是它确实能够说明,他非常认真地对待这次的考试,而且完美的完成了这一次的作文,尽管作文的意思被考生所曲解,但是它最终能够将石文章写的津津有条,有头有尾,还是能够证明该考生的奇才。虽然是闹了个大笑话,但是却每一个句子颇有章法,堪称奇文。

参考资料:《项羽拿破仑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