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吃瓜现象”

互联网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不但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也是一把悬浮在所有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当然我并不是想要讨论互联网怎么样,以我的认知,说这种话题可能真的很令人笑话。

今天我想说的,是“吃瓜群众”。

诶,我跟你们讲,这瓜超甜的!

“吃瓜群众”这一词起源时间并不详,我个人感觉大概是2015年左右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所谓的这种群众,常常有以下的特点:一,不明真相;二,较为感性,对于信息的判断能力底下,易被自媒体左右思想;三,言论激烈,常常会出现成群刷屏现象。

那么“吃瓜群众”哪里来?并非是现在才有,而是以前就有,只是因为互联网的便捷性将更多的吃瓜群众相互勾连在一起,成为了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以前因为通信工具的局限性,“吃瓜者”往往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内发表见解,没办法跟别人一起“共鸣”。

“吃瓜”一直有,只是从未像现在这么明显。

那么,为什么“不明真相”?我认为这是因为当今的碎片化阅读造成的,碎片化阅读有它的好处,更加灵活而且门槛更低。

那为什么会成群?相比于需要一定思考量的连续化阅读而言,目前参与碎片化阅读的人会越来越多,也直接的导致“不明真相”的人越来越多,也因此成群。人的成群性,我认为《乌合之众》中的解释比较有意思,一者,人类本身就有合群的向往,二者,人类愿意为了合群而“降低自己的智商”。

看来,其实所谓的吃瓜群众,更可以定义为一群“不思考、不明真相的狂热群体”。

常说存在即合理,这样一群令人讨厌的群体,真的有存在的价值吗?

我很难承认他们有价值,但是想了想,也许他们可以为媒体创造收益点,也许可以成为政党的工具,也许也正是因为这群可爱的傻瓜,才能让很多黑暗的事情暴露在阳光下。

他们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使自身成为了一股洪流,他们不相信政府,偏向于相信自媒体,他们勇于表达自己不成熟的思想,他们也为担任自己的责任而感到害怕的同时,又因为融于集体而无所畏惧。

也许,很多的他们,不过是一群孩子,一群被互联网的迷雾蒙蔽双眼的天真孩子。他们将自己青春的叛逆肆意的挥洒在网络上,并且与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一起为自己的“乌托邦”而奋斗。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么做有什么道理或者意义,他们只是觉得很有意思,很舒服,全然不顾事实是怎么样的。

可是,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是更加危险的。很多人在其中感受到了群体的力量,因为网络的便捷性总是能让他们以此感受到满足感,渐渐的脱离并不那么美好的现实。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不可控性,让很多平台乌烟瘴气,让很多的事实反而变得扑朔迷离,让很多热点变成了媒体的吸金石。

K.K.在《必然》中就论证了匿名网络的两面性,匿名者在网络中就像人体中的维他命,只有适量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或多或少都是没有效果甚至有害的。所以,“吃瓜”这种大规模的“匿名暴民”现象必须尽可能的减少,这样才能创造更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

归根到底,我认为这仍然是教育的问题,中国的公共教育普及率虽高,但是质量还是有待提升,很多课本并没有根据青少年的心理进行合理的调整,并没有真正的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反而有些过分的选拔制度扭曲他们观念,让他们贪婪而又无知,自尊心极度膨胀。

这一块可是需要家庭教育来弥补,但是又有多少家庭的家长能拥有十足的知识去弥补呢?

这也许就是时代的悲哀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