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太空马拉松:中国如何成长为一个航天大国

通过SpaceX,中国航天官员看到了制造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和航天器的价值。

“航天飞机非常复杂,”周建平说,而中国和SpaceX使用的太空舱“技术上更容易保证可靠,安全也更为经济”。他随后还断言,“我相信几年内我们就可以实现我们的新一代飞船的返回舱的重复使用。”

中国长征五号乙火箭遭到国际上的大量批评后,开发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技术变得更加重要。中国在将天宫空间站的三个模块分别送入轨道的过程中,让这些火箭的大型核心助推器不受控制地落到地球上

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曾敦促中国“在大型火箭体失控重返大气层方面更加谨慎”。

中国对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的核心助推器受到的批评大为不满。其中一枚在2020年的试飞中坠落在西非,造成了损失,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任何一级火箭造成人员伤亡。在2023年,至少还有一次火箭发射计划,届时将把巡天号太空望远镜将进入轨道。

中国官员表示,他们不仅要避免不受控制的火箭返回,还要重复使用火箭。

“我们都会将重复使用作为我们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技术目标。重复使用会带来技术上的挑战,但是它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性,也会带来航天产业的一个更好的发展,”周建平说

将神舟十五号任务送入太空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容易表示,11月26日,中国测试了一种烧液氧煤油的可重复使用火箭助推器原型。她说,甚至在此之前,中国就一直在努力研发转向技术,以确保可重复使用的火箭能够降落在特定位置。

此外,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飞船系统总指挥何宇表示,2020年5月,中国已经测试了可重复使用的飞船舱原型。

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开发工作与中国官方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的计划同步进行。他们尚未公布确切的时间表,但此前曾暗示不会晚于2030年
神舟十五号于11月29日发射升空。
神舟十五号于11月29日发射升空。 Li You/The New York Times

季启明和周建平均表示,在载人登月器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这些工作为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季启明在酒泉发射中心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然后他引用了中国神话:“我相信中国人九天揽月的梦想将在不远将来成为现实。”

但是载人登月已经有人做到了。把人送上火星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更大的奖赏。它着重于缩短飞行时间,也许会使用核推进而不是传统的火箭发动机。官员们还确定,每次任务都将是往返飞行,所有宇航员都将活着并健康地返回。

“技术上从理论上讲都可行,但是它工程上有巨大的挑战,因为规模非常大,我们估算过至少900多天的旅程行程,”周建平说。

他说,有了核动力,行程可以缩短到500天,但没有预测中国是否会采用这种方法。

中国航天员计划总设计师黄伟芬表示,她正在寻找方法确保航天员在500天的旅程中保持健康。

“它又是一个质的飞跃,对人来讲非常大的一个挑战,就是医学方面的问题,心理方面的问题,”她说。

尽管存在所有这些困难,中国仍决心坚持其长期的太空计划。

“我认为登陆火星登陆月球也好,登陆火星也好,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周建平说。“当然说它进一步的作用,我们可能还要一步步地看,一步步地才能去认识它,才能兑现它,但是它本身对于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值得我们去努力,值得我们去奋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