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修它们、把它们与周边地区连结起来很重要,”苗诩靓说。
53岁的基隆画家王杰接受了这一使命。几年前,他和四五十名当地居民在基隆众多山丘之一的防空洞前修缮了四堵长满苔藓的防爆墙。受这座城市的阴雨天气和民间信仰的启发,王杰设计出一幅壁画,蕨类植物在上面四处蔓延,还在基隆一座著名寺庙的大门上雕刻了一只神兽。
这幅绘制在白色瓷砖上的画作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才完成。现在,防爆墙和掩体已成为旅游景点,也是引以为豪的地标。
“公民社会是改造的主要动力,”王杰说。“年轻一代能因此想象老一辈在里面玩耍甚至躲藏的过去。”
喜欢防空洞对一些人来说似乎很奇怪。石惠华说,她在店的后面——离储藏室更远的地方——看到了一条蛇,即使导弹飞来,她也不打算进去。
她说基隆防空洞的翻新应该主要是为了让年轻人——她称之为柔弱的“草莓世代”——更加关注与中国的紧张关系,他们可能不得不为此战斗或躲藏。
对于她的一些邻居来说,这些掩体提醒着他们的过去。


91岁的王火祥坐在与石惠华店铺相隔几家的店里,他在退休前在那里制作橡皮图章。
他记得1944、1945年美国人轰炸基隆时的情景,回想起他躲在附近的防空洞时听到的轰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