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餐厅的常客包括弗兰克·辛纳屈、米娅·法罗、伊丽莎白·泰勒、罗伯特·雷德福和加里·格兰特。一天晚上,格兰特点了一份“中国鸡肉沙拉”,她做了一道菜,用炸馄饨皮、米粉和鸡肉丝做成,撒上葱花,用芥末、酱油和芝麻油调味,大致是根据她记忆中小时候吃过的一道宴会菜做成。
“我很高兴中国美味打动了西方世界的记者,”她在1973年的烹饪书中写道,当时尼克松总统刚刚访问中国。而我感觉这些话有几分咬牙切齿的味道。“但与此同时,我对人们终于‘发现’中国人是优秀的厨师感到困惑,还有一点愤慨。”
五十年后,伍郑镜宇所指出那种感觉仍然过于普遍,而且仍在推动围绕食物与媒体的对话,在媒体上,美食很容易被扁平化、被歪曲——有时甚至是通过赞美。
伍郑镜宇出生于中国九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长大。小时候,她家的厨房由两名厨师负责,而他们由她的祖父管理,厨房里有一个柴炉,喷吐着火焰与灰烬,上面放着一张牌桌大小的炒锅。伍郑镜宇是不能进入厨房的。她成年后第一次点起火炉是在纽约。当时她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上学,还遇到了她未来的丈夫伍竞仁。
去香港拜访夫家后,婆婆让她带回家中的一位厨师,这位厨师教她如何规划菜单、购物和备菜,之后她学会了更多的中国菜。伍郑镜宇在南加州大多数富有的中国朋友都在家里雇了中国厨师——他们从来不去餐馆吃中国菜。

伍郑镜宇也是这样。她对美国中餐馆的食物感到震惊,于是想开一个餐厅,更接近她在香港吃饭的地方——奢侈、有趣、有点浮华。1959年,她的丈夫不情愿地给了她一万美元,让她试一试。
她的餐厅起初非常简陋,只有少量装饰,也没有贩酒执照。但几年后,她将伍夫人花园扩大到威尔希尔大道上一个1000平米的空间,可容纳300人。她用宝塔式的建筑细节、石头瀑布、进口艺术品,以及天花板上金色波纹的雕塑,让这座建筑光彩夺目。这种审美很快被白人餐馆老板们模仿和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