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维吾尔作家消失在新疆拘禁营,这部小说替他发声

拜勒说,由于这两人被拘禁,现在是时候出版这本书了。

“他们的声音和工作理应得到认可,”他说。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周二出版的《后街》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雾霾弥漫的首府城市的故事,一个无名叙述者试图摆脱农村的贫困,到一个阴森的政府部门找到一份工作,在这个由中国最大民族汉族主导的地方,成为装门面用的少数民族人士。他被疏远,独自在街上游荡,慢慢地陷入精神疾病,在种种记忆、仪式和梦想里寻求慰藉。

“它描述了帕尔哈提的内心世界,”生活在美国的著名维吾尔诗人塔希尔·哈穆特·伊兹吉尔说,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期间认识了吐尔逊。

小说中压抑的气氛超越了虚构的范畴。

20世纪50年代,成千上万汉族人涌入新疆,开发那里的丰富石油和矿产储备,他们响应毛泽东的号召来“开发西部”,相当于中国版的“昭昭天命”。根据人口普查,到2020年,新疆2000万居民中有1090万是汉族人。但随着这些定居者积累财富,国家政策和普遍存在的种族主义使许多维吾尔人无法开公司或找到工作;即使生活费用飙升,许多人也只能从事低收入劳动。

拜勒在小说前言中写道,吐尔逊出生于1969年,童年在新疆阿图什市附近的一个村庄度过。14岁时,他成为第一批入读位于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学的维吾尔学生。这所大学将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学生培养为党内官员。伊兹吉尔说,《后街》的灵感来自他作为学生以及后来在政府工作期间,在汉人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中生活的经历。

在第一次与拜勒就《后街》的翻译工作见面时,吐尔逊说,他有五个维吾尔同学在大学期间精神崩溃,促使他在写作中把异化和心理健康联系起来。拜勒说,他还提到了阿尔贝·加缪的《鼠疫》,这本小说中对雾的描述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街》中弥漫着有毒的雾霾,汉人对主人公的冷漠态度,使得小说中荒凉的环境显得更加恶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