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有一些人表达了羡慕:他们希望自己可以“躺平”,但由于种族或性别的原因,他们认为自己永远无法做到。(也有一些职业不那么容易做到。谁希望自己的医生或孩子的老师选择躺平呢?)
25岁的嘉布里埃尔·贾奇住在丹佛,在一家科技公司从事客户关系工作,她看到社交媒体上的人们谈论躺平,却丝毫不考虑这会对他人造成怎样的影响。“有些人将躺平视为一种带有消极攻击性质的退出,但这并不适合所有人,”她说。“事情并不是永远围着你转。你还有团队,你还有部门。”
尽管如此,她赞成通过沟通达成一个健康的边界,前提是用责任的方式。“我很注重平衡,”她说。“只要我们的工作有人在做,而且我们不需要彼此,我们怎么做都可以。”
26岁的亚历克斯·鲍尔在威斯康星州阿普尔顿的一家图书仓库做物料处理工作。“当我听说躺平时,”她说她的第一反应是,“天哪,说的就是我。这是我一直在实践的事情,但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它有这样一个名字。”
鲍尔四个月前开始做现在这份工作——她每周工作五天,轮班工作八小时。她选择这份工作是因为不需要投入情绪能量。“拿到一份清单,上面列出了这么多要做的事情,做完一个划掉一个,让人感到很充实,”她说。“我喜欢马不停蹄,但我不会焦虑发作。我很擅长我的工作,但我在回家后就不再想着工作了。”她甚至还有一项副业:编辑短篇小说,主要是奇幻小说。
她过去曾在餐馆工作,必须要在巨大的压力下烹饪,还要管理一帮动不动就请病假的员工。“那种工作你没法就这样打卡下班。你必须以一定的速度继续做下去,否则你会赶不上进度,”她说。“我已经筋疲力尽了,身体不舒服。我以为我得了新冠,因为在餐厅里忙前忙后的时候,我总能看见眼前有些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