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苦苦挣扎的餐厅老板来说,这种客户需求如此高涨的商业模式很罕见。对于食客来说,这些家常菜品便宜又方便,两道菜可以提供住家饭的家常风味和多样性。
根据大众制作的地图,现在全市至少有353家餐厅在提供两餸饭。以前没有人统计过,但香港美食学者和食客一致认为,在大流行之前,两餸饭餐厅的数量要少得多。
“你可以肯定,当你走进这样的餐厅时,你得到的东西不会出错,”护士姬蒂·何(音)说,她和她的男友、IT工作者杰克·冯(音)正在在北角的蓝领社区一起吃午饭。

何女士和冯先生都是20多岁,他们表示,最近几个月他们开始每周吃好几次这样的午餐盒饭,尤其是在何女士发现这个Facebook粉丝群之后。她在社交媒体上关注许多与食物相关的页面。
他们那天选择的地点“启记”是这类餐厅的经典例子,因为它毫无气氛可言。它的墙壁是浅绿色的,搭配着塑料筷子和软垫椅子的颜色。(虽然许多两餸饭只提供外卖,但有些提供简单的堂食环境。)
纸板箱堆放在餐厅中间,每个箱子里装有500个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容器。没有背景音乐;唯一的配乐是忙碌的餐厅工人的大声传话,他们穿梭在蒸汽缭绕的后厨和盛菜的柜台之间。
当天的二十多道菜肴以自助餐的形式陈列在L形柜台的不锈钢菜盘中。两道菜32港元,即4美元,只收现金;每增加一道菜额外加收1美元。所有的菜品——辣茄子、猪耳朵、炒花椰菜——颜色鲜艳,从街上透过大窗户清晰可见,吸引着路人。

两餸饭对香港来说并不新鲜。但它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或被视为穷学生或工人阶级的天地。无论是形式还是质量,都让人想起美国的熊猫快餐。在香港,有人戏称它为“颓饭”,以反映人们对它们的低期望。
“开始的时候,它属于一个比较平民,收入比较低的人去吃,”在香港浸会大学研究城市饮食文化的讲师萧欣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