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天真,”中国驻美国大使秦刚周日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面对全国》节目上被要求解释中国为何拒绝批评俄罗斯入侵时说。“谴责并不能解决问题。”
中国的立场已让欧洲对中国的态度变得强硬起来。在欧盟与中国定于4月1日举行峰会之前,欧洲各国在反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上表现出非凡的团结。中国的立场也引发了来自美国的警告:向俄罗斯提供明确的经济或军事援助,会导致美国对中国的严厉惩罚。
中国官员也认同普京对美国的看法,指责美国扩大北约是为引发战争煽风点火。他们还批评美国使用经济和贸易制裁来惩罚俄罗斯。
推动中国政策制定的是一种零和博弈,中国认为,迫使俄罗斯做出让步,实际上等于强化美国及其盟友的立场。与此同时,中国也承担不起切断与美国及其盟友关系的代价。
“中国没有任何战略份量与俄罗斯相同的其他伙伴,俄罗斯和习近平一样,都不相信当前的国际秩序,”曾任新加坡驻俄罗斯大使和联合国代表的比拉哈里·考斯甘说。“这是底线。中国官员不会做任何从根本上危害与俄罗斯关系或削弱普京对权力的控制的事情。”
华盛顿的官员把习近平的立场视为两面手法,将其与中国围绕着朝鲜核计划的外交做法进行对比。在朝鲜问题上,中国在呼吁朝鲜放弃其核野心的同时,仍向朝鲜提供能源和其他产品,帮助朝鲜减轻联合国制裁的影响。

从某些方面来看,就朝鲜核计划展开谈判是中国国际外交的高水位线。中国曾主持过几轮谈判,并在2005年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要求朝鲜放弃武器以换取经济援助和安全保证。一年后,协议破裂了,朝鲜当时的领导人金正日进行了一次核试验。
从那以后,中国在国际外交上的作用一直很有限。